宋代理学对史学的影响,首先体现在历史的认识上。理学家认为,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是天理流行,是阴阳消长的气化的运行。二程认为:“往来屈伸只是理。”“有盛则必有衰,有终则必有始,有昼则必有夜。”“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,何也?气有淳漓,自然之理。有盛则必有衰,有终则必有始。……气亦盛衰故也。”[24]朱熹进一步发展了二程的观点。理学家讨论天人问题,以“理”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,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。“求理”思维的特征之一,是通天通地,贯古贯今。周敦颐的《太极图》从根本上说,是“究天人合一之原”。张载以气说明人与自然相统一,世界万事万物和人都是气的体现。气有清浊昏明,人与物才有分别。《西铭》说: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”这种气化史观是打通天人的理论。邵雍写的《皇极经世书》把自然发展和人类的历史行程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,编排出从“开物”到“闭物”的运动的周期。
这些是中唐以后的史学思想的发展。史学的通识明显地表现这一点。
理学家用“理气”说,贯通天人古今,以天理流行的情况作为划分历史的依据。在理学家、史学家中,较为普遍的看法是,中国历史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,分成先王、后王,或者说分成三代以前和三代以后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。用二程的话说是,先王之世,是以道治天下,后世以法把持天下。邵雍以皇、帝、王、霸四段概括中国历史的变化。朱熹提出的历史过程论,完全渗透理学思想,把中国历史打成两截:三代和三代以后。他说这两个阶段不同:三代天理流行,汉唐人欲横流。史学家同样表现出对三代的推崇,司马光是这样,马端临同样有这样的倾向。他一方面指出,制度要因时变化,“返古实难”;另一方面,他认为三代以前是公天下,夏以后是家天下,秦始皇灭六国后,“尺土一民,皆视为己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