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始皇时代的阅读,是焚书坑儒暴政的结果,包括官吏在内的读书人,不得不如此,万一读了诗书百家言,被人告发,就是死罪。而我们现在,离“文革”焚书的时代已经相当久远,80后和90后甚至已经完全记不得当年有过这么回事。为什么我们的阅读,还会如此趋于实用?
生活书和技能类的书多了,并不是坏事,大家都去学外语、学法律、学会计也不是坏事。但是相应的,思想文化类书籍的销量,本应该也水涨船高才是,至少不应该像今天这样大幅度下降,一些很有分量的历史文化类书籍,出版后能卖到上万,已经算是畅销了,学术性稍微强一点,就只能印几千。回想改革之初,世界名著一开印就上百万、学术书也可以印几万几十万的日子,恍惚若白头宫女说玄宗。
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。一个方面是读者的问题。学生从小学、中学到大学,得不到人文精神的滋养,从家长到学生,弥漫着畸形的实用主义空气。凡是对考试对今后谋生的技能暂时无关的书籍,都被视为无用,弃之如敝履。即使那些考文科的学生,入校之后,只读教科书的,也不在少数。对于历史文化类的书,相当多学生能接受的,只有非常通俗甚至非常滥俗的心灵鸡汤和讲故事的书。当然,网络的流行,很多年轻读者满足于网上阅读甚至网上查阅,也是思想文化类书籍销量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