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时候,我们若想更加精确地了解情况,就必须正视中国人所讲究的社会裙带关系。一个前来询问法律事务的人告诉笔者,他“住”在一个村庄里,但是从他的叙说中可以听出,他其实是城里人。笔者经过盘问,他才承认,现在他确实不住在那个村庄里。进一步交谈之后,笔者终于弄明白了,原来那个人的家族,从祖上第十九代起就搬离了最早落户的村庄。笔者问他:“难道你不认为自己已经是城市居民了吗?”他简单而肯定地回答:“我们现在住在城里,但老家却是农村的。”还有一个人,特意邀请笔者去他的村庄参观一座古庙。那个人指着古庙,自豪地说:“瞧,那座古庙是我建造的。”仔细追问之后,笔者发现那座古庙建造于三百多年前的明朝,那个时期自称建古庙的这个“人”还在冥冥世界中呢。
学习中文的人,最先遇到的困难是,想让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,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表明自己的身份。中国人的整个思维方式,都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上。他们无法理解的是,为什么西方人习惯把一切都弄得准确无误。中国人从来就弄不清楚自己的村庄有多少人口,而且根本就不想弄清楚。为什么要调查一个村庄的确切人口呢?对于这个问题,中国人感到匪夷所思。他们认为,用“几百”“好几百”或者“不少”,来概括一个村庄的人口,就足够了,完全没必要弄一个准确的数目,以前从没有准确过,将来也不会准确。中国人在数字上表现出的漠视精确这一特性,同样也体现在文字书写和印刷上。在中国,要想找到一本没有错别字的书,那是相当困难的。可是有时候,中国人使用的错别字比正确的字还要复杂,可见他们使用错别字并不是为了省事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是因为人们日常中习惯漠视精确。在文字书写方面,这种现象更为严重,一个字常被写成与之读音相同的错别字。犯这种错误的原因,要么是由于不认识,要么是由于不认真。